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关键支撑,对高效配置资源要素、变革生产和消费模式意义深远。面对产业变革和疫情影响,青岛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和高效政务环境相结合的“4+1”全产业生态,全方位、立体化打造工业互联网“热带雨林”。
日前,赛轮集团通过开放工业场景,与中国电信、科大讯飞等联合成立5G实验室,对关键设备进行数字化样机建模。依托先进技术,各方将携手研制、完善5G声纹模型监测等系统,通过对企业设备的声音、温度等进行智能化监控评估,实现生产风险早发现、早预防。
赛轮集团信息中心制造IT部部长丁明玉:之前需要人工到现场处理的一些问题,现在有了这种智能化的应用之后,我们的系统可以自动地进行智能化提醒和预警,助力生产设备在健康状态下以最高效率、最优工艺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工业赋能”场景的开放,助力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加快形成。截至目前,青岛已先后发布1000个“工业赋能”场景,邀请全国“合伙人”来青共同打造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吸引商汤、科大讯飞等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在青岛落子布局。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互联网处处长周林:青岛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4000家,近年来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先进的工业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工业机理模型,形成了一批领先的产业技术。高科技企业在青岛的发展,可以将自身的核心技术与产业技术相结合,解决发展的难题。
工业场景的落地离不开人才支撑。在加速打造产业链的同时,我市着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补齐工业互联网人才链。今年以来,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先后成立工业互联网学院,培养专业人才。青软实训与海尔卡奥斯携手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每年为青岛定向培养5000多名复合型工业互联网人才。
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行业总经理史亚平:青软希望在这其中能够搭建一个人才培养和产业赋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我们会汇聚各个方面的产业,同时,我们会在另一端去对接不同的高校,从本科到高职等不同层次人才的全覆盖,通过这样打通整个平台以及所有的生态,把我们的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坚持顶格协调推进,我市还携手工业互联网技术领域“国字号”研究机构,以及诸多创投风投机构,不断拓展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加速形成完备的技术链、资金链。截至目前,我市已连续举办六届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组建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百人会,构建起青岛、上海、深圳三地工业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生态,集聚了1833家工业互联网生态企业在青发展。
青岛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局长卞成:下一步我们将集聚各方力量,围绕打造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共同努力发力,攻克青岛难题,输出中国方案。